踏莎行·雪似梅花鉴赏

原文

雪似梅花,梅花似雪。似和不似都奇绝。恼人风味阿谁知?请君问取南楼月。

记得去年,探梅时节。老来旧事无人说。为谁醉倒为谁醒?到今犹恨轻离别。

赏析

 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,大多写得词浅意深,别有味,胡仔说:“吕居仁诗清駃可爱。如‘树移午影重帘静,门闭春十日闲’,‘往事高低半枕梦,故人南北数行书’。”(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》卷五十三)而吕本中的艺术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。像《采桑子(恨君不似江楼月)》、《减字木兰(去年今夜)》、《菩萨蛮(高楼只在斜阳里)》等词中,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格。

  词的上片以“似”与“不似”写梅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。梅与飞同时的情景之下,写梅往往说到,以作背景。唐代齐己《早梅》:“前村深里,昨夜一枝开。”宋代陆游《梅》绝句:“闻道梅坼晓堆遍满四中。”正因为梅与同时,加之梅有相似之处,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。唐代张谓《早梅》诗说它们形似难辨:“一树寒梅白玉条,迥临村路傍溪桥。不知近水先发,疑是经冬未销。”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,《梅》诗云: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,为有暗香来。”梅形相似、色相近,而质相异,神相别,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“似梅,梅”之后,即拔起一笔:“似和不似都奇绝”。“似”是言色,“不似”则言香。在朦胧月色之中,白梅洁,暗香浮动,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。

  月下奇景,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,可是词人认为是“恼人”的。“恼人”即“撩人”,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。会撩拨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词人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含糊地说:“恼人味阿谁知?请君问取南楼月。”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,令人揣想。

  江淹《恨赋》中名句:“春草碧色,春水渌波。送君南浦,伤如之何?”李白《渌水曲》:“渌水明秋日,南湖采白蘋。荷娇欲语,愁杀荡舟人。”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,绿水如染,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。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蘋,秋日明丽、荷红艳,但此景不使人欢,反叫人愁,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,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,反而触景添愁。

 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:“记得去年,探梅时节。老来旧事无人说。”原来是去年梅开放时节,曾同情人共赏梅,南楼之月可作见证,而今与情人离别了,物依旧,人事已非,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,是为了“轻离别”的“恨”。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,层层云翳,然后驱雾排云,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,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。

  “言情之词,必藉景色映托,乃具深婉流美之致。”(吴衡照《莲子居词话》卷二)吕本中这首《踏莎行》见兴怀,睹梅生情,登楼抒感,对月寄慨,把离别委婉道出,有着一种朦胧美。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,但也不是晦涩。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,百思不解,那就失却了意义。这种词没有朦胧美,而是晦涩。朦胧美如雾中之,纱后之女,初看不清楚,细辨可见其形态,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。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“到今犹恨轻离别”点出。艺术手法确如画龙,在云彩翻卷之中,东现一鳞,西露一爪,最后见首点睛,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,又透出十分神韵。

返回